当前位置:首页 > 残疾人服务

勠力同心拔穷根 真情帮扶奔小康 -- 市残联帮扶陈仓区赤沙镇放马沟村脱贫攻坚综述



发布日期:2017-11-17
   
 
    从踩泥蹚河进村,到家家门前通上水泥路;从人均年收入不足 300元,到今年仅花椒一项产业人均收入就达7000多元……陈仓区赤沙镇放马沟村的喜人变化,其背后凝结着市残联领导干部职工多年来的努力与付出。
    近年来,市残联从这个西部山区小村贫困户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抓起,帮助当地群众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贫困户和一般农户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还增强了增收的信心和决心,村民相互探讨发展经验、交流技术,形成了互相帮扶、比拼赶超的良好氛围。
改善设施强基础
    初冬的早晨,阳光还未洒进群山,放马沟村一片寂静。偶尔几声鸟鸣,整个山沟里都听得十分清楚。 67岁的张米焕老人一大早就站在自家门前的山梁上,迫切地望着村口。
    不一会儿,随着一阵汽车爬坡时发出的声音,一支 10多人的施工队来到张米焕家门口。施工队员一下车,张米焕就招呼大家:“家里热水都烧好了,一会儿累了渴了就来屋里坐。”
看着施工队在 3米多宽的路基上把水泥路面铺匀、抹平,张大妈乐得眼睛弯成了一条缝。她说,这几年村里其他人家都通上了平整的水泥路,可自家因为距其他村民家较远,且地势崎岖,一直没能通上水泥路。一条半米宽的土路是进出自家院子的唯一通道,两个人迎面遇上要互相侧身避让才能通过。由于无法通车运送盖新房的物料,至今,一家人还住在土坯房中。不过,这一状况即将改观。“听施工队员说,再过一个月,我家门前新打的这条路就能跟村上的路网接通了。路接通后,明年天一暖和,我家也要盖新房!”张大妈一边看着忙碌的施工队,一边憧憬着自家建房的场景 (见下图 )。
    高兴的不仅是在村里“土生土长”的张米焕一家。还有一位“外人”更是感到欣慰,他就是市残联驻放马沟村的第一书记彭明江。他说:“这条路修好后,村上几乎家家都通上了水泥路,用了 10年时间,我们终于实现了对村民的承诺。”
    2007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突破西山”战略的工作安排,市残联对放马沟村结对帮扶。当年,市残联领导和帮扶干部一来到放马沟村,都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村上没有一条水泥路,别说通车,走路都困难,从镇上到村里 3.5公里山路七拐八绕得走 40多分钟,到有的村民小组甚至要涉水蹚河。一旦下大雨,道路泥泞不堪。“要想富,先修路!”市残联与村民、村干部商讨后达成共识,一定要让家家通上水泥路。说干就干,从 2007年起,市残联领导多方协调, 4任帮扶干部一届接着一届干, 10年间跑项目,为村上基础设施建设争取资金投入 450多万元,联系有关部门新修硬化水泥道路 12.5公里,新修产业道路15公里,新建慈安桥 4座。如今,从村委会开车,沿着平坦的水泥路走,只要六七分钟就能到镇上。今年,在包抓领导市政协副主席宋建国的支持下,村上还争取到市级财政“一事一议”路灯亮化项目,投资 20万元新安装太阳能路灯 50盏,解决了村民夜间出行难的问题。这让许多邻村的村民羡慕不已。“人家放马沟村136户 人,就有 50盏路灯,算下来不到 3家就有一盏路灯呀!”此外,还新建加固村民饮水工程,实现了电力全覆盖,修缮原村小学校舍,新建村委会文化广场和村史馆……基础设施的改善,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
挖断“穷根”兴产业
    改善基础设施虽然可以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但要想让大家真正富起来还得靠产业带动。 10年前,市残联的帮扶干部初到放马沟村时,看到这里村民基本都是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而且延续着人背、牛拉的耕种方式,虽然不愁吃,可一年到头手里根本攒不下钱。据村支部书记张满海回忆, 2007年村里人均年收入不足 300元。要让放马沟村群众真正得实惠,增加收入迫在眉睫。
    如何才能找到一条致富路?要让农民富,还得向土地要效益。可放马沟村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全村 136户550余人,仅有 1100多亩耕地,而且这些地块还都零星分布在村中的 3道沟2道梁 5面坡上,难以进行规模化耕种。市残联帮扶干部经过多方考察,与村两委会干部认真研究,结合村上土壤、气候、地形等情况,大家一致认为种植花椒是一条致富路。
于是,市残联投入 4万多元为村上购买了花椒苗,并聘请技术人员为村民普及种植技术。帮扶干部东奔西跑忙得不亦乐乎,可大多数村民却稳坐钓鱼台,不为所动。原来,村里也有几户村民种了花椒,可效益不好,导致其他人对种植花椒信心不足。帮扶干部调研后,发现原来种植的花椒大多品种老化,加之管护技术跟不上,所以效益不好。而如今,他们引进的是来自凤县的优良凤椒品种,而且还有成熟的配套技术,产量和质量都有所保证。可再怎么说,村民就是不信。“说给他们听,不如种给他们看!”帮扶干部决定让群众亲眼看到种花椒的实惠,并从“最难啃的硬骨头”开始,选择了一直对种花椒极其抵触的张门恩家。
张门恩年幼时,父母不幸去世,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他看来,有地不种粮那就是不务正业,作为农民就是不守本分。在帮扶干部的再三劝说下,他同意在自家 1亩多坡地上试种花椒。嘴上虽说同意,可一直不见行动。帮扶干部只得帮他把花椒苗栽上,平时帮他管护,等到收获季节,帮扶干部又帮他收花椒,卖了 1000多元。当把钱交到张门恩手里时,他才相信种花椒真的好。他一边数钱一边念叨:“这可比种粮强多了呀!”而今年,花椒已给他家带来了 8000多元收入。
     自此,放马沟村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花椒种植队伍中。市残联也千方百计推动村上做大做强花椒产业,联系陈仓区林业站高级农艺师冯程多次对全村群众进行管理技术培训,积极争取资金改扩建花椒产业园 420亩,建成市级花椒产业示范园,努力提升当地花椒产业的品位和档次。目前,全村已发展花椒 980余亩,今年全村仅花椒产业收入就达 400多万元,人均达7000多元。同时,还积极协调资金、技术支持群众开展中蜂、奶山羊养殖等产业,群众收入逐年攀升。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42户 159人中 28户 108人实现脱贫。对放马沟村群众收入变化最为敏感的要数赤沙镇上的商贩,“人家放马沟村的人现在说话硬气得很,买东西都不问价了!”爱心助残见成效
     虽说有了产业支撑,可一些贫困户因为家中有重病人、残疾人,缺乏劳动力,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长期以来难以走出困境。为加快放马沟村脱贫步伐,市残联完善了结对帮扶机制,对村上 8名特困户由市残联 8个科室负责同志进行“一对一”帮扶,他们坚持每月不少于一次到村开展帮扶活动,针对各户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采取动态管理,帮他们早日脱贫致富。
 49岁的张某,妻子和儿子都有严重的精神疾病,让这位中年汉子几乎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每当有人劝他想办法增加收入时,他总是无奈地说:“就这么过吧,家里情况特殊。”
     残联帮扶干部了解这一情况后,将张某家人的病情反映给医生,制定了更为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并申请助残项目,每月免费为他们提供药物。两人的病情得到了一定控制,张某也有了更多的精力考虑发展的事情。这两年,他也和其他村民一样种植花椒。今年,他家的 8亩花椒让他有了 8万多元的收入。收入提高了,他的信心也更足了,今年还贷款买了一辆汽车。
 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梁荣贤说,经过各方不懈努力,放马沟村基础设施大幅提升,花椒、蜂蜜等产业初见成效。市残联将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脱贫攻坚的新部署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及“扶贫扶智”要求,继续抓好扶贫包抓点工作,通过大力发展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实施移民搬迁等措施,帮助村民脱贫增收,早日实现小康梦。
 
宝鸡日报记者  金鑫